90后留洋女孩回乡种草药,心怀梦想脚踏实地

原本,家境优越的何晨晨可以化着精致的妆容,踩着高跟鞋出入于城市写字楼,过着都市白领的生活。然而,这位留洋归来的女孩却出人意料地选择扎根农村,每天与泥土和农民打交道,独自在临泉县宋集镇打理着2万多亩中草药基地。

“雨水又下了一夜,地里肯定有积水,我得去看看。”半个月前的早晨,记者约访何晨晨时,她刚从宋集镇的种植基地开车赶回临泉县临庐产业园加工基地的路上。记者等了20分钟,一辆别克商务车急速驶入加工基地,一位披着齐背长发的女孩从驾驶室跳下。她个头不高,身材偏瘦,浅色上衣搭配着黑色牛仔裤和运动鞋。每走一步,鞋面都会“呲”出一些水泡。

“不好意思,刚从种植基地回来,鞋里都是泥水,麻烦你们再稍等一会儿,我去换下。”关上车门,她挽了一下脑后的头发,嗓音沙哑地与记者打招呼。

她叫何晨晨,今年26岁,老家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临泉县相邻。为了方便工作,何晨晨住在县城的一处套间。靠外的房间里,除了一个冰箱,倚墙摆放的是鞋子和生活用品——各类运动鞋和为数不多的高跟鞋一字排开,“除了会见客商,或者去城里办事,平时基本不穿高跟鞋。”她说。

里间卧室的梳妆台很大,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地板上铺着粉色毛毯,各种玩偶躺在上面。考虑到记者拍摄,她站在镜子前补了一点妆,手法略显生疏地说:“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平常多涂一些防晒霜,这两年很少化妆了。”

在河南老家,父亲经营着一家药企。“我自小就受父亲影响,对中草药耳濡目染。”何晨晨说,她的家人也都从事与中药有关的加工和销售工作。

2017年,何晨晨在河南当地一所大学完成学业后,前往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次年,留洋归来的她原本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高跟鞋,画着精致的妆容,出入于写字楼,当一名城市白领;或者跑市场,从事中草药销售。可是,何晨晨却出人意料选择了扎根异乡的农村,从事中草药种植。

“我性格外向,不爱宅在办公室。在田间忙碌,我内心会感到踏实。比起享受生活,我更愿意创造价值。”两年来,她不仅感受到临泉百姓的热情,也看到了地方政府对中药产业的重视,愈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在临泉县宋集镇的种植基地,她熟悉每一位片区经理和大部分干活的农户。她用与当地相近的河南方言和大家交流,指导农事。对基地里种植的各类药材、土壤环境、土地覆膜等事项,她更是侃侃而谈,仿佛土生土长的乡间女孩。

“刚开始来的那一年,大家对于种植技术还不熟悉,我每天早晨给经理们开完会、分配好工作后,就在地里教大家如何种植。”随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逐渐到位,种植基地的工作一步步步入正轨。

目前,这片种植基地覆盖了宋集镇徐营、柳集、柳大、杨蒲等7个行政村,总面积2万亩左右,平均每天有800人在地里干活,不少都是贫困户。

“农民把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流转给我们,我们有责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何晨晨介绍,在种植基地上班的村民日工资为50元,贫困户多5元,每日一结。

两年前,宋集镇柳集村的贫困户蔡敏流转了3亩土地,在经过技术培训后,负责除草和采摘工作。“俺每天都来干活,一个月工资1000多,每亩地一年800元,除了流转土地费用,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万儿八千的,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何总平时很照顾我,只让我干一些轻松的活,坐在田间地头剪丹参苗。今天干活,今天工资就能拿到手,老年人都管(可以)在这儿上班。”因为骑电动车摔倒,新集村的贫困户杨高英腿脚不便,但何晨晨不仅没有嫌弃,还趁杨高英的两个女儿放假在家,一并安排她们到地里打零工。

因为经常在地里与百姓交流,何晨晨的嗓子经常是哑的,原本纤细的手指也变得粗长。有人心疼这位异乡姑娘,给她送来土鸡蛋、芝麻油,让她冲着喝保护嗓子;还有人觉得她干事靠谱,真心对待工人,临近饭点便邀请她到自家吃个便饭。

对于大家的关心,何晨晨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却没收过当地百姓一个鸡蛋。

经常有同学喊她聚会,但因为基地事情太多,大多都无法赴约。即便是偶尔的应酬,她也会戴上手套,遮盖一下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双手。

何晨晨说,去年的时候,种植基地2万多亩丹参、薄荷、紫苏叶都大丰收,这让她信心倍增。为了提高这些中草药的附加值,何晨晨收购了一家位于临庐产业园的企业。

“今后,种植基地所有收获的中草药都将在这里烘干、加工,然后再运出销售。”聊起未来,何晨晨计划着尽快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10万亩,“力争在几年后把这里打造中国知名的丹参种植、加工基地。”

虽然很多熟悉何晨晨的人至今都不理解这位家境优越的年轻姑娘为何要在农村创业,但倔强的何晨晨如同地里生长的一棵棵草药,毅然扎根泥土、心怀梦想,散发着她特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