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消费大国,其牛肉市场的波动始终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然而,令人关注的是,尽管我国每年的肉类产量已接近1亿吨,牛肉的产量却远远落后于猪肉。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牛肉产量本就不高,今年其价格却暴跌,使得许多养牛户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中,纷纷感叹“骑牛难下”。
牛肉价格走低,市场动荡
据“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牛肉的批发价约为65元/公斤,即每斤约32元。相比之下,猪肉的价格仅为牛肉的三分之一,约10元/斤。而在零售市场上,鲜牛肉的价格普遍高于40元/斤,显得相对昂贵。然而,进口牛肉的价格却让人眼前一亮。2023年,进口牛肉的平均到岸价仅为18.7元/斤,部分来自巴西的冷冻牛肉,价格甚至低于20元/斤,远低于国产牛肉的售价。
进口牛肉的低价,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消费者的“又贵又便宜”感受与养牛户的“骑牛难下”形成了鲜明对比。进口牛肉的价格虽然相对便宜,但与国内养殖的牛肉价格差距逐渐拉大,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价格暴跌,养牛户的“困局”
活牛价格的暴跌是今年养牛户的最大困境。活牛的价格从去年的每斤18-20元跌至如今的9-10元,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7元一斤的低价。相比去年同期的平均价格15元/斤,今年的降幅可谓巨大。许多养牛户在高价时购买牛犊并投入大量成本进行育肥,然而如今的价格让他们面临严重亏损。按照当前的价格,一头500多斤的牛犊售价约1.3万元,再加上饲料成本,育肥一头牛的总成本可达2万元以上。然而,牛肉价格的持续低迷让养殖户面临着高成本、低收入的窘境。
进口牛肉的“锅”能背吗?
面对困境,许多养牛户将责任归咎于进口牛肉的“冲击”。他们认为,进口牛肉的低价直接压低了国产牛肉的市场价格,因此呼吁限制进口。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成立。
尽管进口牛肉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市场造成了冲击,但并非导致牛肉价格暴跌的直接原因。从数据来看,2023年我国的牛肉进口量约为274.39万吨,同比增长仅为2.03%。这一增长幅度与价格暴跌的时间段并不完全匹配。牛肉价格大跌的趋势早在去年3月就已经开始,而进口量的显著增加是在今年一季度。因此,进口牛肉的增加更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根本原因。
实际上,牛肉价格的暴跌背后,是我国牛肉生产的激增。自2017年以来,我国牛肉的出栏量和存栏量持续增长,到了2023年,牛肉存栏量达到了1.05亿头,增加了近4000万头。养殖户的过度扩张导致市场供给过剩,供大于求的情况压低了价格。
解决之道:调动消费潜力
尽管限制进口牛肉可以短期内缓解国产牛肉的价格压力,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我国牛肉的消费潜力巨大,人均牛肉年消费量仅为14斤,而猪肉的年消费量则高达47斤。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并不低,但高昂的价格却使得许多人“望牛止渴”。解决牛肉价格问题的根本之策,应该是如何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牛肉价格,使其更符合大众的消费预期。
因此,单纯依靠限制进口牛肉来刺激市场并不足以根治牛肉行业的困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优化供应链,才是促进牛肉消费增长的长效之计。最终,只有让牛肉价格“亲民”起来,才能真正激活市场,促进国内牛肉消费的增长。
今年的牛肉市场,养牛户面临着严峻的“骑牛难下”困境,而消费者却在“望牛止渴”的状态中徘徊。进口牛肉的价格虽然相对低廉,但也不能成为解决牛肉价格困境的根本答案。只有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与质量,才能真正实现牛肉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进口与国产牛肉的价格,将是未来政策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