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为何坚持车裂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卫国人,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法家。在秦国执政的19年里,他引领秦国从边隅弱国崛起,成为战国时代后期的强国,最终协助秦国建立了秦帝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商鞅,本名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又称公孙鞅。因功被秦国群封于商(今陕西商洛),故称商鞅。商鞅胸怀大志,喜好刑名之学。起初在魏国任职,因不被重用,壮志难酬。恰逢秦孝公为建立强秦而广招贤才,他遂投奔秦国。

到秦国后,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改良的建议,得到了秦孝公的赞赏,并被破格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并实施变法。我们小学时所学的古文“商鞅变法”正是其真实写照,现在常说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也源于商鞅。在政法上,他施行“废井田,开阡陌,加强君主权力,实行郡县制”。在军事上,他实行“军功制,连坐法”,并从雍迁都咸阳。

经过前后两次变法,秦国经济大增,国富民强,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军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军队,为扫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并最终建立了大秦帝国。自秦国以后的汉、宋、明各个王朝无不遵从秦制,使华夏民族繁衍至今。

商鞅变法的时代,华夏大地上七国乱战,各自为政。此方的匈奴人日益强大,虎视中原。若长此以往,华夏民族必将沦落于异族的铁蹄之下,而华夏的民族史也必将重写。商鞅适时地变法强秦,天下一统。从而以全国之力对抗匈奴,才有了两汉最终击破匈奴的辉煌。

商鞅的历史功绩和对华夏民族的贡献,纵观历史足可以和再造中华的毛泽东比肩。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当政,商鞅失去了保护伞,加之实施变法时不可避免的得罪了一些小人和旧秦贵族。因此,秦惠文王对这位伟人实行了车裂刑,并灭其族。

那么,秦惠文王嬴驷为何要车裂商鞅呢?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王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