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结构的起承转合浅析

撰写了下面两幅对联:

(一) 天地龙吟,万壑清泉成此瀑; 春秋气蕴,千年龙窖领风骚。

(二) 气蕴风云,万壑清流汇鹰嘴; 龙吟天地,千寻飞瀑出瑶乡。

众所周知,地球北纬30度左右是个神奇的纬度,人类文明的奇迹大多出现在这个纬度。就名山而言,我国境内有峨眉山、神农架、庐山、黄山、天柱山等,长江中下游的通城县境内的龙窖山也在其中。

据武大教授徐志祥先生所著《药姑山颂》载,药姑山又名龙窖山,属幕阜山脉。该山脉连接九岭山脉、罗霄山脉,横亘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形如凤凰、大雁、鲲鹏列队南北往返,队列如龙从长江跃起,击鄱阳湖、洞庭湖之水,逆赣江、湘江而南奔。因龙窖山身处罗霄山脉、幕阜山脉腹部,其气势、风景可想而知。

又据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龙窖]药姑山神韵》载,龙窖山最高峰海拔1261米,有天然药库之称。明隆庆2年,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居住此山之西冲采药,达半年之久。留下了“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漫山皆翠绿,百里闻药香”的诗句。如今,中药文化已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

龙窖山大部分处在通城大坪乡的内冲、东冲、西冲三村境内。2001年9月,该山被中国(广西)瑶学会46位瑶学专家考察、认定为瑶族早期千家峒,并送达了《龙窖山瑶族早期千家峒意见认定书》。2018年,内冲村被湖北省有关部门授予 “古瑶文化基地”。龙窖山上佛道文化也很兴盛,寺庙众多,至今存留16处。嘉庆年间的白云寺有四重九殿,僧众达500余名,香火依然缭绕。

龙窖山瀑布众多,尤以雷公崖瀑布、老龙潭瀑布、鹰嘴崖龙鞭潭瀑布更为神奇壮观。其中龙鞭潭瀑布落差为最,达100来米。远望如练,直嵌于翠幕之间,似白龙升天;近观则如天水,几似峰顶直泻而下;未近其前,其远传之声,有如龙吟,憾人心魄。

面对如此文化底蕴的美景、飞瀑,我当时的思想就是要把这里的瀑美、地灵、灿烂文化,用对联将之描绘出来,借以抒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那么,应如何起、承、转、合结撰此联呢?

先从第一副对联说起吧。清代黄生《一木堂诗塵/诗家浅说》认为,“起联当说破题意;次联则承其意而下;第三联则略开一步;尾联则又收转,与起联相应,以完一篇之意。”这里的起联、次联、第三联、尾联,是就律诗而言,其作法用之于对联,则叫起句、次句、第三句、尾句。

如何起笔呢?我的感觉是,先闻其声,又有憾魄之感,起句就从声音和气势落笔。于是,我从龙鞭潭之“龙”字得到指引,立即写出了“天地龙吟”的感悟,一下就突出了该瀑的声势特点,雄壮之气笼罩全联。这第一句便是“起”。声势既起,或问:声势因何而来?呀!原来是由“万壑清流汇成此瀑”而来。这就是第二句,非常自然地承接了第一句,这叫“承”。除此之外,该句还解释了瀑之成因,也隐约透露出大自然对成瀑之地的独有钟爱。这就为“春秋气蕴”登场埋下了伏笔。至此,上联之意可谓完成。

那么,下联起句便该“转”了。这一转当然不能漫无边际,它必须与上联之意相关联。结成对联的上、下联,既要形式相对,又要內意相联。否则就不叫对联了,只能称之为对句,比如“无情对”。这个“转”应该转出新意,并要为尾句之“合”作出铺垫。

从上面介绍的背景资料可知,这龙鞭潭水所依赖的龙窖山,确实神奇。地理位置优越,药材文化、瑶族文化、佛道文化形成了它特有的灵气,无论春秋,无论冬夏,它一如既往,绵延不断。这是天地之钟情,这是时光之孕育。于是,下联中我用了“春秋气蕴”四字来引领,接着用“千年龙窖领风骚”来概括这丰富神奇的文化,以结束全联,这就是“合”。可以说第三、四两个分句十分紧密,转、合一体。它在表达全联的意义上,起到了概括而升华的作用。

为何要讲求起承转合?清代徐增《而庵诗话》作了精辟论述。兹引以参悟:“夫唐人最重此法。起,陡然落笔,如打桩,动换不得一字为佳。或未能明透,又恐单薄,故须用承;承者,承起句义也。转者,推开也,不推开则局隘,不推开则气促。人问曰:‘既云推开,则当云开,不当云转。’夫古人不云开而云转者,用力在开将去,而意则欲转回,故云转也。转盖为合而设也。合者,合于我之意思上来。人作一诗,其意必在结处见,作者于此处为归宿;又须通首精神,焕然照面,言外更有馀蕴,方是合也。今人不知此法,专讲照应,可笑也。”

照此论体悟,第一副对联基本具备了起承转合的四个要素。从逻辑上讲,上联的两个分句是先说“果”,后述“因”。下联的两个分句是先说“因”,后叙“果”。全联的思维方向是先局部再全局,从小到大。联中“领风骚”者,实是指“此瀑”与“千年龙窖”之整体文化“共领风骚”也。而“春秋气蕴”在整联中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这正如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起合也。”

按照上面的论述,四个要素不需要完全具备。“反对”之联,一起一转即可,比如徐宗干《咏炭》联:“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正对”与“流水对(串对)”之联,一起一承(继续铺排)即可,如岳阳楼一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古人心”。

再看看第二副对联。该联重心全部放在对鹰嘴崖龙潭瀑的描写上。全联的思维方向,正好与第一幅相反。先整体再局部,从大到小。起句“气蕴风云”起笼罩全篇的作用。它不仅与“汇”字勾连紧密,与下联的“龙”字也有着暗合的关系。有了前面的云,自然会牵出后面的龙。有了“灵气蕴积”,才有了“万泉汇聚”,也才有了“飞瀑”、“龙吟”。一“蕴”,一“汇”,准确刻画了鹰嘴崖的灵气。

联中的“汇”与“出”也是紧密相扣的。体现了“承”、“合”一体。同时,“出”字与“龙吟”结合,在我的心中有“暗里升华”的作用。我之前根据内冲瑶族历史文化和风景,写了一首《观内冲古瑶址》:“垒石遗居苔藓绿,灵魂泣血隐云烟。瑶乡再起盘王曲,一脉清流向远天。”诗中的“向远天”与联中的“出瑶乡”异曲同工,都体现了一种悠远的向往。

以上分析,说明全联逻辑关系就是,有了前面的“因”,才有了后面的“果”。这样看来,这幅对联应该是一副“流水对”。其上联的分句逻辑关系也是如此,下联分句则是先“果”后“因”。与第一幅相比较,无论是全联的思维方向,还是上、下联分句间的逻辑关系,都是相反的。但尾句在全联的意义表达上,都或多或少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再举一副清代己卯科状元陈沆的《题汉阳龟山古琴台联》,以佐证对联的起承转合结构。

先生真移我情,挹湖上清风,尚留弦外余音,曲中天籁; 此地适如人意,访汉南春色,惟有夹堤杨柳,隔岸桃花。

题古琴台联,最直接的是要围绕的风物抒发生发。古琴台又名伯牙台,是为纪念伯牙而建。故而,第一句“起”,就从赞美伯牙重情入手,伯牙的摔琴重情真使我感动,让我改变了单一的情趣,触发我产生更多的感情。什么是“移情”,就是使人能从爱这个事物,转移到爱那个事物,使人多愁善感。接着的连续三句,从“挹”到“尚留”都是对第一句移情句义的补足。那是怎样的令我感动移情哪!我挹着湖上的清风,感觉到里面还带着伯牙弹奏的袅袅余音,那真是天籁之声呀。对这种感动的描写,不就是对伯牙的怀念与赞美吗?“此地”说明,这个古琴台不是别处的,是建在汉阳龟山的。所以,下联第一句就把句意推开一些,“转”到对周边景致的抒写上。既然人有情,则这里的山水也懂得迎合人意,它总能尽情的适意于你。这就是“此地适如人意”,是“转”。最后三句顺着前面的句意,对汉南春色美景进行赞美。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上联主要是对“真情”的讴歌,下联是依循着真情对“春色”的赞美。人情、春色两相和悦,这就是“合”。

上面所析之例,都是上、下联皆为两句以上。其实,上下联只有一句的对联,其结构也是可以用起承转合之法的,前面略已点到。李商隐、杜甫的律诗联句中表现更多。使用此法,能使句意更加丰满,意蕴更加丰富。当然,结构之法并非单一,而且,一法之运用也变化多端,这就是诗词对联艺术美能够多姿多彩的原因。

20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