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6年非现场监管检查量占比将超六成

北京商报讯(记者 赵述评)——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宣布将非现场监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北京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到2026年,非现场检查量占比预计将超过60%,科技赋能监管将实现“增效”而企业“无感”的目标。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发现潜在风险,减少对企业的现场打扰,为企业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利用“互联网+明厨亮灶”技术,只需在屏幕上轻轻一点,便可掌握餐厅后厨的食品加工过程,这正是非现场监管的实际应用。

北京市今年全面推行的数字化监管改革,旨在解决传统检查方式存在的无效、低效问题。各监管部门积极探索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技术,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向“数据监管”的转变。

一家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表示,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摄像头远程发现问题后,会及时指导改正,这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自觉性和操作规范性。

非现场监管的推行,不仅转变了政府的监管理念和方式,提高了监管效率,还推动了企业的自律自治,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短短半年,非现场监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市交通委通过非现场技术资源,动态监管驾驶员培训全过程,打击了缩减学时、“黑驾校”等违规行为。北京海关试点远程视频查检,大幅提升了查检效率,缩短了货物通关时间。东城区则通过智慧养老一体化数字平台,建立了“区—街道—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养老服务的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非现场监管的推广,不仅展现了科技在监管领域的应用,也预示着“北京服务”品牌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