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怙”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常见读音“gù”。然而,在特定的成语“怙恶不悛”中,它可不走寻常路,常使初学者感到困惑。实际上,这里的“怙”应读为“hù”,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怙恶不悛”这四个字,仿佛一幅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它描述的是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恶行者,他们仿佛深陷泥潭,任凭外界如何呼唤、拉扯,却始终不愿抬头望向那片光明的天空。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批判,更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思。
在《左传》的《宣公十五年》中,“怙其俊才”这四个字格外显眼。这里的“怙”是依仗、依赖的意思。想象一下,一个特别有才华的人,因为过度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忽略了团队合作和谦逊的重要性,最终可能因个人单打独斗而失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职场中那些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的“独行侠”。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这两句诗,字字泣血,句句断肠。它们不仅仅是对失去父母庇护的哀叹,更是对人间至亲之情的深情呼唤。在这里,“怙”特指父亲,与“恃”相对应,共同描绘出子女对双亲深深依赖的画面。每当读到这两句诗,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家的渴望,对亲情的无限眷恋。
而“怙恶不悛”则将“怙”字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告诉我们,有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伤害他人的,却仍然固执己见,一错再错。比如,那些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他们可能曾有机会改过自新,却因内心的贪婪与自私,最终走上了不归路。又如,某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即使面临法律制裁,也依然我行我素,这正是“怙恶不悛”的现实写照。
“怙”这个字,无论是在古籍中的依仗、依赖,还是在成语中的坚持错误、不悔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既要珍惜身边的一切,学会依赖与信任,又要明辨是非,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既能勇敢前行,又能适时停下脚步,回望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