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三个字,在浩渺的大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浩瀚星河中,都熠熠生辉。他被誉为“政治巨擘”与“文学巨擘”,史学家们纷纷认为,他实施的“张居正改革”,如同神笔马良的神笔,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强行续命数十年。无疑,张居正,是一位真正的“大器”。
张居正,大明的天才之一,与那个时代的其他天才们并肩而立。历史上,诸如孔子的七岁师项橐,以及北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都以少年天才之名享誉一时。然而,项橐未及成年便因盛名而罹难,方仲永则逐渐泯然众人矣。张居正,却是这众多“少年天才”中的例外,他为何能成为例外?成为“小时了了,大成大器”的幸运儿?答案恰与挫折有关,没错,与项橐、方仲永等相比,他的人生挫折更多,且曾有贵人为了让他经历挫折而“果断出手”。
1525年5月26日,张居正出生在湖北江陵县一个穷秀才的家中。他自称:“窃念正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乏金张左右之容”。意思是:我出身贫寒之家,既不是官宦人家,也不是有钱人家,既不贵也不富。张居正在给王世贞的信中,用“单寒”二字形容自己的出身,他说:“仆先世单寒,非阀阅衣冠之旧”。尽管张居正的家世,和普通人相比应当是不差的,但他自幼就进入了读书人的圈层,而古代能读书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如此一来,他在自己的圈子里就是名副其实的“贫寒之人”了。
张居正一两岁时,就被看出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他的堂叔父龙湫读《孟子》时,他竟在他膝上认出了“王曰”二子,他的“神童”称号也由此开始被叫开了。五岁那年,张居正正式入学,他记忆力惊人,总是以极快速度将书背出来。十岁那年,他就通六经大义,闻名荆州府了。
张居正十二岁那年,私塾先生将他的父亲张文明叫来,郑重其事地对他说:“这孩子我教不了了,你带他去考试吧!”显然,这里的“教不了”,不是因为张居正调皮捣乱,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无法教”,而是因为:私塾先生自知学生已经超过自己,自己没法再教他。张文明谢过老师后,便真的带着张居正参加科考了。这一考不要紧,他竟直接一举考中秀才了,而且还是第一名。
第一名的秀才居然是个十二岁的小儿,这事迅速传遍了荆州府,江陵知府李士翱翻阅着张居正的考卷,一边惊叹一边喃喃道:“国器,国器啊!”事后,李士翱亲自约见了张文明父子俩。见到张居正后,他仔细打量了张居正,只见他面相很正,可眉宇之间却有几分狂傲之气。这也难怪,以他的智商,别说傲视同龄人,傲视整个江陵县都可以了。
见面那日,李士翱看着张居正,忽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孩子本名叫‘张白圭’,白圭就是‘白龟’,龟可是横着走的,这样的天才,若‘人如其名’横着走,怕是走不远。对,他非得走正道、走大路,方有成大器的可能。李士翱随即询问了张文明为何将儿子名字定为‘张白圭’,张文明告诉李士翱说:“孩子出生前,其曾祖父做了个梦,梦见圆月入水瓮,照得四周一片光明,且有一只白圭从水中慢慢浮起。因其曾祖父认定白圭就是小曾孙,就信口为他取名为‘白圭’,寓意他将来光宗耀祖。”
“不妥,不妥!”李士翱连连摇头,他建议张文明道:‘白圭’虽然吉利,但有些不妥,不如改名为‘张居正’?张文明也是读书人,他一听这名字心里立马就明白了:相比‘白圭’的光宗耀祖,这个‘居正’是居官清正廉洁,利国利民。张文明也从这个名字里,听出了李士翱对儿子的期待,他欣然接受了提议,将儿子的名字,由‘张白圭’改名为了‘张居正’。
13岁那年,张居正信心满满地前往参加举人考试。正是这次考试,让他结识了一生最大的贵人,此人正是湖广巡抚顾璘。顾璘也是一位少年天才,他少年时就以诗作闻名,并与刘元瑞、徐祯卿并称“江东三才”,后来,更是与与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顾璘听说有个少年天才要来考举人,便欣然接见了张居正。初见那日,51岁的顾璘与13岁的张居正相谈甚欢。这次谈话,让顾璘确定张居正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日后,他极有可能会成为国家栋梁。
顾璘自己也是少年天才,他最是懂得少年天才最怕的就是一个“顺”字。于是,这次谈话后,他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让张居正落榜。原来,清楚“顺境毁灭天才”属性的顾璘,为了让张居正不骄傲自满,因“狂”而阻碍进步,于是主张给他挫折,以激发他更加奋发向上。他对监考的御史说明了缘由,他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一切请你斟酌吧。”
这次考试后,给张居正阅卷的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看到他的考卷后大为赞赏,他极力主张录取他。可监试御史却极力阻挠,无奈之下,他还将顾璘的嘱托搬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张居正落榜了。
如顾璘所料,落榜后的张居正痛定思痛,开始闭门苦读,再出来时,他眉宇间原有的“狂”被自信取代。因为经历过挫折的磨砺,他的眼神中,还多了一丝悲天悯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话,放在张居正的人生里便是:挫折的磨砺,终将助他完成从“少年天才”到真正的“人才”的转变。
顾璘再见张居正时,乃是三年之后他再度赴考之时。顾璘再度与张居正促膝长谈,这次谈话间,顾璘将三年前自己特意让他落榜的种种说了出来。张居正惊讶之余,也明了他的良苦用心。顾璘见张居正眉宇之间已没了狂傲之气,心里非常高兴,他对张居正嘱咐道:“我希望你要有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做少年成名的文人。”说着,顾璘将自己身上的犀牛皮的腰带取下,交到他手中说:“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我的这一条配不上你,只能暂时委屈你了。”
张居正坐上首辅之位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他主导的新政。他推行一条鞭法,即将全国税收,由实物税变为货币税。随着一条鞭法的被实行,包括田赋徭役、人头税在内的所有税收都有了统一标准,如此一来,官员想做手脚就没了机会。他还实行考成法,对官员工作进行实质考核。如此一来,官员便不敢尸位素餐,他们不得不兢兢业业地为官了。张居正的改革很快就创造了成效,不得不说,其改革之路,当真走得过于顺利了。这也难怪,世人若知道当时的万历皇帝和其母亲如何支持他的,便能理解其改革为何会如此顺利了。
张居正的后半生,如同与他未有过交集的海瑞所评的那般:“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他早年未被“顺遂”所误,中年却终究被“顺遂”所害,这大概也是命吧!试想,若他在中年时期,生命中再有一个如顾璘这样的贵人,为他巧妙设置一些挫折,他一定会在痛定思痛中深入思考,如此,他便一定能看到险境,并以“隐退”的方式保全自身了。
观张居正的一生沉浮,不得不叹:挫折,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唯有它,才能提供教训和经验。